第500章 渔村民情 (第2/2页)
又劝说刘弈,“那些都是亡命徒,大好生命,何必去和他们血拼?你这么善良一个后生,到我们村里住下,我老头到时候给你找两门子的亲事,娶两房妻妾,小日子美滋滋的就过起来了!”
刘弈面对着这朴实的渔民,也不解释什么,只是笑了笑,“大家热情,小子就不推脱了,在你们这渔村住些日子再做打算。”
众人喜出望外,张家父子将他接到村子里住下。
在张家清理出一个房间,将床铺和日常用品给全备上。
这年头,平民的日子太难过了。
这些渔民,驯养鸬鹚,时常打鱼,也算是个稳定营生,但家里三兄弟还有个小女儿,入难敷出,愣是连草席都用不上,只自己收集茸草稻草做的床铺。
张水生还着小闺女阿秀,给他送来干净利索的粗布衣服。
这时候刘弈大致知道这渔村的情况了。
这里名叫流波村,渔村在河湾子上,众日横舟河上,打鱼捞鳖抓蟹。
这年头的渔网倒是有了,但大都是粗布与麻编制的,小部分地方,甚至用加捻棉线,使用织网梭子编织,自左而右制作。
但在流波村渔民眼里,远不如鸬鹚好用。
一来制作不易,价格昂贵,二来不耐用。
当然鸬鹚那个大肚子,还挺难填满的,必须时常滞留河上,久而久之,这就成了惯性与依赖了。
打完鱼,还要卖出去,才能保贴家用。
卖鱼地方在集上。
“方游,和我老头子走一趟乌苏集,帮老夫赶赶这牛车,顺带看看,有什么你需要的日常用品。”
这天张水生邀请刘弈一起去赶集。
刘弈呆在渔村,一边捕鱼,一边留意民生问题。
而那两个和尚,早就彻底失去他的线索了。
刘弈依然滞留此地,就觉得,或许活在民众之中,才能更好的知道自己种种计划政策,有没有影响和辐射到各个郡县的百姓生活之中去。
他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。
谁也不知道他就是鲁王,民生如何,问题何在,需要怎么解决,就在他眼中,耳中,生活之中。
这小渔村里,有前瞻的几户人家,已经从荆州亲戚那边弄来若干红薯和土豆种下。
要不了太久,这个作物,就会传到汉土各处了。
乌苏集其实就是如今居于淮水之滨的淮滨县。
刘弈拉着牛车,带着张水生和阿秀,直奔乌苏集。
这鱼到了乌苏集入口,就看到这里防墙高筑,五六个披甲执戈的士兵,守在要道处。
几个检查进入市集的人们是否携带凶器。
几个则根据拉货之人的货物和数量,向入城的货物收取费用。
原主没少到处浪荡,但刘弈直到此刻,才真正有时间去看看民间市井实况。
刘弈看到人来人往,几乎人人都是背米负粟,或者提着肉,空手的人,几乎没见着。
这时候流行的是五铢钱。